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欧陆娱乐平台登陆地址

机构设置

欧陆娱乐平台登陆地址
您目前的位置: 欧陆娱乐平台登陆地址首页»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部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简介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近年来,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励36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西宁小蛾类图鉴》、《青海野生地被植物图鉴》、《青海高原枸杞种质资源与栽培技术研究》、《中国的透翅蛾》等著作10余部。

所内设有管理科、成果转化科、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森林培育研究室、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室、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青海省枸杞研究中心等七个科级机构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1个。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1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1人)技术人员中博士后1名,博士13名,硕士2名,其余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一、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

一直以服务青海高原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为目标,依托高寒干旱区林木种质资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评价与保护,青海高原生态、经济及观赏林木遗传改良,国内外优良树种引种驯化等技术研究,为高原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研究室成员4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博士2名。2020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1项,重点开展了核桃、梨、杏、砂地柏等树种种质资源调查、良种选育与推广研究,取得科技成果10余项,开发培育林木良种2个,制定标准4项,授权专利11件,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4部。

二、森林培育研究室

针对青海高原森林培育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发展需求,探索高原林地承载力和森林演替规律,重点开展苗木定向培育、生态脆弱区造林、森林抚育及保护技术研究,为高原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紧紧围绕高原生态建设大局,开展技术研究,建成具有高原特色,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寒旱地森林资源培育研究学科。森林培育研究室成员2人,其中助理研究员2人,博士2名。2000以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重点开展了青海高寒区适生树种的引育、资源培育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森林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程序开发、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机制及恢复技术研究,丁香等林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形成机理、组织培养扩繁、分子育种关键技术体系研究等;确定了适宜高寒、干旱和盐碱地造林树种18个,审定(认定)林木良种6种。研究形成了高寒干旱区造林抚育技术及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模式。取得科技成果30余项,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室

围绕青海高原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基本规律研究,形成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自然保护与恢复,人工保护与修复的生态保育技术体系,为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瞄准国际生态学科前沿,针对高寒干旱水土流失区、沙区存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进行流域、荒漠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要素作用机理研究,争取在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生若干原创性的生态学研究成果,提升我省在全国基础生态学研究的地位;另一方面,面向我省重大生态工程特别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如三江源工程、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工程等,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与技术集成,取得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应用性强、显示度高的技术成果,为我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室成员5人,其中副研究员2名,博士3名。2000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在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监测、治沙植物稳定性及演替规律、综合防沙治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黄土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高寒沙区植被优化配置技术、封育和人工补播相结合的高寒沙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取得成果30余项,授权专利6件,制定标准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四、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

该学科以青海高原特色资源为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对象,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收集、调查评价、保护繁育、快速繁殖等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通过特色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驯化和选育,培育适合青海高原生态和经济利用的优质种苗,解决影响高原特色林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核心技术问题,解决影响当前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核心技术,促进青海高原林木资源的高质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成员3名,其中副研究员两名,助理研究员1名。

五、青海省枸杞研究中心

针对青海高原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枸杞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青海省枸杞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驱动,为枸杞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青海省枸杞产业向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方向发展,支撑青海枸杞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现有科研团队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3名。2000年以来,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重点开展了特色经济树种枸杞核心种质挖掘、良种培育快繁、轻简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锁鲜制干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影响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为推进青海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研究建立了高原枸杞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创建了青海高原枸杞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发了高原枸杞篱架栽培技术模式。其中与企业联合研制的枸杞树上制干技术在青海产区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大幅降低了枸杞采收成本。取得科技成果40余项,制定标准8项,授权专利3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六、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

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是青海省重点实验室,主要以林木遗传改良、森林培育、林木生物技术、林木树种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设立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野生资源开发、城市林业、经济林6个重点领域。实验室共有23人,设实验室主任1名,高、中级职称研究人员21人。每年有20-25个硕士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实验室以选择、引种和育种等传统林木育种手段为主,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来创造林木种质,加速我省优良种质的应用。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取得成果60余项,获奖成果包括2010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示范(都兰)”;2008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藏高原乡土难繁树种祁连园柏快繁及产业化”等。审(认)定林木良种10个,编制各类标准1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七、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贵南荒漠站)属青藏高原高寒区,地处共和盆地黄河南岸,主要包括荒漠、戈壁、灌丛、农田等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站重点针对荒漠化气候变化叠加人为干扰条件下,青藏高原荒漠化发生、发展动态规律、区域植被与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荒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等开展长期监测与研究,为青藏高原高寒沙区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荒漠生态系统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服务和科技支撑。

2019以来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完成三处(黄沙头、达布江、木格滩)不同生境(疏林荒漠、疏灌荒漠、荒漠)野外气象观测场建设,野外气象观测场监测内容满足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荒漠生态站观测指标基本指标清单所有要求和自选指标清单部分要求。所有气象观测设备均做到了自动记录和远程传输,气象数据可代表区域内气候特征,可靠性强。

网站地图